欢迎来到艺百网

华盛顿州时间:

中国画巨匠--齐白石真迹珍品展欣赏

作者:艺百网总编 / 陈晓红发布时间:2018-04-14 19:07

本站讯  

“乡愁”,是中国文人骚客笔下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唐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有王安石 “春风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有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睹物思人,借物抒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激发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绵长而无尽的乡愁。这缕缕乡

愁凝练成七言八句,穿越时空,在平仄之间谱写出隽永的魅力。而诗书只是这些文人骚客释放情怀的途径之

一。

齐白石,这位跨越了清、民国、新中国的世纪老人,便是一位把乡愁浓染在诗文之中、钤刻在印石之上、浸

润在水墨之间的传奇而又伟大的艺术大师。

微信图片_20180414222500.jpg

               仙逝一甲子的白石老人,在天之灵附着他的伟大艺术荣归故里,在“全球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震撼展出

绵长乡愁——语寄诗文

  “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齐白石喜欢读诗,也喜欢作诗,客居京城前后他写了许多的恋乡和怀乡的诗。

1919年,湖南湘潭的匪患打破了齐白石安宁的农村幽居生活,55岁的齐白石无奈听从友人的劝告决定移居北京以谋生路。

“回头有泪亲还在,咬定莲花是故乡”,是他真实而强烈的恋乡之情;“登高时近倍思乡,饮酒簪花更断肠。寄语南飞天上雁,

心随君侣到星塘”,是其定居北京后浓浓的怀乡之情。

                                                                    湘潭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有

着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他出生于湖南湘潭,38岁之后作了八年之

久的远游,近百年的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客居他乡的。空间和时间上

的距离,并没有淡化湘潭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对白石老人五十年滋养

的印痕。这种距离加速了他创作的动力,推动他到达艺术的鼎盛时期;这

种距离更加深了他无尽的乡愁,丰润了他创作的源泉。


                 

                                                                                   此次展出的《贝叶草虫图》

  白石先生初到北京前八年,年年归乡省亲。落款写的“四过都门”、“五过都门”……都记录着他身居北京的过

      客心理。自1926年父母逝世后,他不大返湘了,但思乡之情却未曾有所减少。诗中表达的乡思,内容也包

      含着感于战乱、为家人担忧、惦念朋友故乡、感叹身世漂泊、怀念家乡的山川风物等等。《老少年诗》就

      集体现了上述种种复杂的情感:“老少年红燕地凉,离家无处不神伤。短墙蛩语忽秋色,古寺钟声又夕阳。

      欲忆青莲山下雨,怕言南岳庙边霜。何时插翅随飞雁,草木无疑返故乡。”

                                                                                每天前来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

水墨乡愁——情系绘画

  齐白石的画和诗一样,在变法之后,集中表现的是怀乡的情感,是这位老人对故乡生活的回忆,是这

       位大师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是这位游子流露出的种种乡愁。

  绘画虽不能像诗文一样直抒胸臆,但从白石老人所画的内容与画中的题跋,却让人能深深体悟他的

       缕乡情乡愁。无论是《墨鱼图》中的墨鱼,还是《菊蟹图》中的菊蟹,抑或是《苇蛙图》中的苇蛙,

       都是这位自称“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南岳山下杏子坞老民”的绘画大师客居京华时,为抒

       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而铺陈出的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精美画卷。

       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铭刻在白石老人的心底,并通过画笔展现出来。

      “拟画借山老梅树,呼儿同看故园花”,“隔园黄鹂声不断,暮烟晨霞百梅祠”,“借山馆”与“百梅祠”都是家

       乡居所,画梅引起的是乡情和故园之思。

                                                                                 此次展出作品《众虾上游图》

画荷亦是如此,“人生能约几黄昏,佳梦返思尚断魂。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闲看北海荷

千顷,强说潇湘水更清。岸上小亭终日卧,秋来无此雨声声”。杏花村指齐白石的出生地杏子坞,身在

异乡,目睹北海公园的荷花,脑海中涌现的却是潇湘之地的清水荷塘,竟连秋日的雨水敲打荷叶发出

的声响不似故乡的也能听闻出来。


虫鱼虾也浸透了白石老人的记忆。“丁巳年前懒似泥,杖黎不出借山西。细看鱼嚼桃花影,习习春风

我衣。”“丁巳”为1917年,齐白石为避乱定居北京,他客居京华的许多作品都源于丁巳离家前的种种记

忆。


                                                              此次展出作品《湖南山水》

  1920年,齐白石曾为《垂钓图》作记云:“阿芝少时喜钓鱼,祖母防其水死,作

        意曰:汝只管食鱼,今日将无火为炊,汝知之否?今其砍柴,不使近水。”三言两

        语中所包含的一个游子的感伤,读来使人唏嘘不已。

在古人从未入画而他自己却反复表现的《柴耙》中,右题“余欲大翻陈案,将少

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情犹未已,又题新句56字:“似爪不似龙与鹰,括

枯爬烂七钱轻(自注:余少时买柴耙于东郊,七齿者需钱七文)。入山不取丝毫碧,

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针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

骑竹马行。”乡思引起的创作冲动是那样的自然。

他在《芦虾图》上题诗曰:“五十年前作小娃,棉絮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

依旧芦茅未着花。”白石老人的恋乡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此次展出的《五蛙图》

  在那幅有名的《牧牛图》里,那位身着红衣白裤的赤足牧童就是白石老人自己童年

       生活的直接写照,题画诗是“祖母闻铃心始欢(自注: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

       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这诗

       和画,既有对自己牧牛生活的回忆,诠释出祖母日日盼孙儿早归的亲情,也表达出

       当时他对仍在耕耘的儿孙的牵挂,浓浓乡愁溢于言表。

再看看白石老人在《忆母图》中的题跋:门人罗生祥止小学乃邱太夫人教读,稍违

教,必令跪而责之,当时祥止莫能解怪其严。今太夫人逝矣,祥止追忆往事,且言

泣,求余画忆母图以纪母恩,余亦有感焉。图成并题二绝句:“愿子成龙自古今,

心不独老夫人。世间养育人人有,难得从严母外恩。当年却怪非慈母,今日方

忆亲。我亦爷娘千载逝,因君图画更伤心 ……”,读来情真意切,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微信图片_20180414203456.jpg


                                                                                   此次展出画作《南瓜图》

  乡愁无尽,又怎是些许笔墨可以饱浸?白石老人1950年所作的《南瓜图》有款识:“此瓜南方谓为

      南瓜,其味甘芳。丰年可以作下饭菜,饥年可以作粮米。春来勿忘下种,大家慎之。庚寅,九十

      白石老人并记”。一个名成功就的艺术大师对种南瓜这种“农事”如此记挂,这种深切的记挂之中又包

      含着一位耄耋老人多深的乡思、乡愁?


平实乡愁——忆蕴名号

  白石老人的乡愁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室名别号上。齐白石有“齐大”、“老齐郎”、“木居士”、“木人”、“老木”、

      “鲁班门下”、“白石翁”、“杏子坞老民”、“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老人”、“萍翁”等号,解读

       他的这些名号,就犹如揭示他的出身背景,其间凝聚着老人深深的怀乡之情。

       按照齐白石家谱中的排法,齐白石的辈分以“纯”字排列,他的祖父为他取名纯芝,号渭清,又号兰亭。

      由于他在家中排行居首,故又号齐大、老齐郎等;齐白石的木居士、木人、老木、鲁班门下等号,说明

      了他早年以木匠出身的背景,以志其不忘本;1889年,齐白石二十七岁时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画工

      笔花鸟草虫及诗文,老师们给他取名为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以便题画之用,自此齐白石之名遂

      行。白石老人一生辗转流离,多次变换斋馆、更改馆号,他使用过的斋馆号主要有“白石草堂”“百梅祠”

     “甑屋”“借山吟馆”“八砚楼”“寄萍堂”等,这些斋馆号的产生都有着特殊的渊源,解读这些斋馆号,能够窥

      探这位艺术大家的个性才情,也能深切体味大师的无尽乡愁。

微信图片_20180414202810.jpg

                                                                         此次展出的《松鼠葡萄》

<